继承与创新 川话版《茶馆》在北京首演

17-11-30 21:06

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四川观察 高慧玲 邓绍希

  “三儿,来碗盖碗儿茶!”随着第三声钟响,灯光渐熄,大幕徐徐开启。

  今晚,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演出的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次公开演出。

  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状态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踏着蹒跚的脚步出场,高呼着“莫谈国事”“大清国要亡”“我要建工厂”,拉开了四川话版《茶馆》全国首演的序幕。

  老舍先生的《茶馆》已过去60个春秋,在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之际,已经上演了700余场的北京人艺版《茶馆》,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和“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今天,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特邀北京人艺川籍导演李六乙精心雕琢的四川话版《茶馆》,终于让《茶馆》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以崭新的创造为大家献上一台新《茶馆》。

  舞台上,老成都的老字号悉数登场,盖碗茶沏起,满台方桌竹椅间,茶客们川话龙门阵摆得兴起。还有茶馆中正在采耳的茶客,小摊贩们沿街吆喝四川小吃的叫卖声,充满四川韵味的金钱板,活生生再现了四川茶馆景象。

  “稍微对四川茶馆有了解的观众,看了这个剧都会觉得很舒服,这也是对老舍先生《茶馆》天然的嫁接,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现,是天衣无缝的,同时不失老舍先生的文学魅力与思想。”在李六乙看来,《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但遗憾的是,60年来除了北京人艺,全国其他话剧院没有以其他的形式重演这个经典。 “一部经典剧作应该活在每个时代的舞台上,而不是尘封在书架上。”不过,此次创排四川话版《茶馆》并不容易。“我们在开始创作时,有思考是照搬北京人艺还是有所改变,照搬是非常安全和保险的,我们只是用另一个语言来传承。但照搬缺少挑战及创造性的转换和提升。继承,更需要创造和发展,需要和当代人的审美和戏剧观念结合,甚至是超越现代人的观念。”

  在北京人艺版《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李士龙、卢芳等,此前还特意赴四川德阳观看了四川话版《茶馆》的联排并点赞四川话版《茶馆》“让人眼前一亮”。濮存昕充分肯定四川话版《茶馆》的艺术水准和现实意义,“它让我们眼前一新,里面很多场面处理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演员在舞台上的风采也很棒。 而且四川话四声之间的变化,它的腔腔和调调,很好听。 四川人艺推动了代表中国的剧目新的面貌新的传承,《茶馆》大的格局的演出,也展现了四川人艺的水平,让我们对他们的创作力量有了认知,很棒很棒。”

  当晚,走出剧场的观众仍对四川话版《茶馆》意犹未尽,还不时冒出一两句四川方言,有观众表示,四川话很好听,特别想学。除了方言,剧中的四川元素也让他们津津乐道,春熙坊、钟水饺以及茶馆中吱吱作响的竹椅和热腾腾的盖碗茶也让观众无比向往,四川曲艺“金钱板”更让观众们回味无穷。


编辑:

责编:

校对:

审核:

0

⇩点开看详情
打开四川观察,看热搜视频

你对此事的看法?

最新评论

打开四川观察,参与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