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4 11:39
四川观察(来源:西南交大党委宣传部)
今天(24日)上午9点,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自此,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
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座桥堪称世界之最的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也有西南交大人倾注的心血。
港珠澳大桥采用正交异型桥面板钢箱梁,这种结构形式轻质高强、施工速度快,但是它的板件构件及受力特性复杂,最大的问题是疲劳。疲劳导致的裂缝成为国内外钢桥行业共同的难题。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卜一之、张清华教授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艰苦研究,团队攻克了疲劳的难题,助力港珠澳大桥保证120年的寿命,并为大桥钢梁架设技术提出了有益建议。
土木学院马建林教授团队主持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大直径钢管复合桩试验专题研究,助力港珠澳大桥稳稳“扎根”海床。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室内外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团队不断探讨复杂受力条件下钢管复合桩的受力机理与协同工作性能,解答了深海条件下钢管复合深长桩基础的相关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港珠澳大桥大直径钢管复合桩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港珠澳大桥共有3个跨度通航孔桥和长距离的钢箱梁非通航孔桥,这些桥体如何能经受住猛烈的台风呢?土木学院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所有通航孔桥和钢箱梁非通航孔桥的抗风性能研究工作。有关大桥模型在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的XNJD-3风洞这一目前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里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团队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风设计和风致振动抑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系退休教师许提多教授则于2010年12月一2016年12月受聘于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特聘专家,他制定了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总体方案并具体参与和指导实施;参与制定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规程和规范;对桥梁、海底沉管隧道、人工岛等工程测量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审核最终的具体施工测量方案,等等。
责任编辑:纪元
暂无相关投票
暂无相关评论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