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4 19:41
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四川观察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大规模工业迁徙,全国各地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涌向大西南等“三线地区”,当时20多岁的高星斗就是其中之一。来到四川后,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和同事们一起艰苦奋斗、挥洒青春,研制建造出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就在上个月,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先导式安全阀”通过专家评审,研制成功,可用于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站,标志着“华龙一号”最后一个关键部件即将实现国产化。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所长 李朋洲:“华龙一号”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创新,它的每一个软件、每一个编码、每一个数据,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果不完全掌握的话,就会受制于人。
“不掌握每一项关键技术,就会受制于人。”这句核电人代代相传的话,最早来自于四川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山沟里。在这里,蕴育了中国核动力技术,也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诞生地。
高星斗,79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操作员。1966年,高星斗从西安交大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就来到四川,投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事业。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我们科技人员来了以后,都是住的草棚棚,夏天漏雨,不光是漏雨,当时,蛇很多,蚊帐上盘着蛇,床底下有时候经常看到蛇跑来跑去的,所以,非常艰苦。
虽然条件艰苦,却丝毫没有动摇高星斗和同事们为国家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的信心和决心,因为大家都知道,核潜艇研发事关国防安全和国家荣誉。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时候,中央领导就提出,让他提供核潜艇的一些资料,当时赫鲁晓夫就轻蔑地说,核潜艇这个东西很复杂,而且造价很贵,你们搞不了,我们有就行了,毛主席听了以后,就非常生气,就说,核潜艇一万年我们也要搞出来。
不自己造出核潜艇、掌握海军“杀手锏”,就会受制于人,甚至被动挨打。在这样的形势下,1958年,我国组建了一只30多人的核潜艇科研小组,靠着对数计算尺、算盘这些落后的工具,算出一个个复杂的数据。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这把尺子,叫做对数计算尺,它可以把复杂的乘除运算,变成加减运算,当时我们数万个数据就是这把尺子和算盘计算出来的。几乎科技人员是人手一把, 用这个尺子拉,一天也就能计算十几个二十几个数据,了不得了,工作量非常大。
对于当时的科研人员们来说,研发工作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当时,科研人员们对核潜艇的认识只停留在“核潜艇”三个字上,谁也没有见过。只有从国外的杂志、报纸上收集一些零碎的信息,甚至从国外买来“核潜艇”造型的儿童玩具,拆了装、装了拆。而高星斗负责的反应堆操作工作,难度也非常大——如果说核潜艇是一条“巨龙”,那么反应堆就是这条“巨龙”的“心脏”,为核潜艇在海里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研制反应堆,需要一个和海里一模一样的实验环境,于是,“陆上模式堆”就在这里落成了。眼前这些锈迹斑斑的墙体,是被水长时间侵蚀留下的痕迹,堆舱就埋藏在水里,身为操作员的高星斗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反应堆舱里面设备很多,有十多个系统,有2000多枚管道,300多个阀门,里面分三层布置,密密麻麻的,一般人进去都很困难,当时我们上岗的时候要考核的,把你眼睛蒙上,5分钟就要摸到他要求的阀门,摸不到一个,扣5分,你要上了80分,才能正常操作,80分以下,继续学习。
凭借着这股韧劲,我国仅用了12年就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8月30日,在这间总控室里,“陆上模式堆”运行参数达到了满功率,标志着反应堆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担任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彭士禄,立即拨打了直通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汇报这一消息。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彭士禄:高兴,我五天五夜没睡觉啊,我就拼命抽烟呗,一下抽了五六支烟。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周总理当时,第一很高兴,表示表扬、祝贺,紧接着,他说了4句话,以后工作要严肃认真、周密细致、一丝不苟、万无一失,说的这么4句话。这4句话对我们来说是一生的鼓励。我们这个反应堆上,堆、核无小事。
不到4个月后,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由全国2000多家工厂研制生产,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中国成了全世界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反应堆的建造、运行、退役,近万名核电人把毕生奉献给了“大三线”,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只为祖国强大、民族崛起。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第一代核潜艇已经退役,而我国核动力事业仍在继续,一代代神秘的核电人薪火相传,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继续完成他们铸造“大国重器”的使命。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高星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父亲 张建国 64岁 中国第二代核动力人:能为我们国家核动力事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觉得很值了。
儿子 张蜀青 36岁 中国第三代核动力人:接力棒传给了我们,我们接住了,就要干好,义无反顾。
责任编辑:丛天怡
0
暂无相关投票
暂无相关评论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