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26 15:57
四川观察 刘玉宇
陈炳金,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兴村带头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以及四川省优秀党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荣誉。
1955年出生在四川富顺一个贫困的山区,这里山高路陡,人多地少,有20%的家庭长期吃国家低保。陈炳金姐弟五人,上面3个姐姐,他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弟弟。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国家最贫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缺衣少吃,加上父亲生病长卧床不起,仅靠母亲拖养全家7口,因无钱交学费初中毕业辍学回乡。陈炳金6岁开始割牛草、拾狗粪,10岁到15公里外担煤养家,12岁到生产队挣工分糊口。也是因为儿时的贫困,让他养成了坚韧毅力,也让他少年时就滋生了改变命运,走出贫穷山区的信念。
学历不高的陈炳金从小懂得”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源泉,科技是改变贫穷”的唯一途径。他14岁一边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一边如饥似渴的自学文化知识;19岁参军入伍时,他已经能写会画,从战士、副班长、班长干到连队文书,正当春风得意的时候,遇到1978年部队第一次改革,22岁以下而且必须军校毕业才能提干,陈炳金第一轮改变命运梦想因此而破灭,5年军人生活结束后又回到原点。
经过部队5年的磨炼,陈炳金的毅力更加坚强,第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第二条路——用科技改变贫穷,从此他立志学科技用科技,用科技改变人生改变贫穷,在农村这一干就是40年,终于圆了用科技改变命运,改变贫穷的梦。
他坚持自学50年,解决了文化难题,2012年被评为“全国10大读书人”;不懂科学技术就求师学艺,攻读百科全书,在学中干又在干中学,一边干一边总结经验,失败了再从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失败,但他永远记得住“有志者事竟成”,他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技巧,不断发明创新,最终他成功了,被人们誉为“农民科学家,泥腿子科学家,从辣椒地走出来的科学家”。
今天,陈炳金的发明创新引领着辣椒科技领域的方向,科研成果承载着中国辣椒产业的科技进步,一个低学历农民成就了科学家的梦。在农业育种这个公益领域,陈炳金30多年的自费科研,为中国纳税人节省了数千万的科研经费,反之,他的众多发明创新和科技成果又为社会创造了数以千亿的财富。他是全国八亿农民中的佼佼者,也是八亿农民唯一评上研究员职称的人,并被四川轻化工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
陈炳金已经年过六旬,但科研工作并未停止,整日都活动在全国各科研基地。他目前的理想,是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把一生积累的科学技术和育种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多育出新品种好品种,从而造福人类社会;二是他把科研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授给青年一代人,带出一批年轻育种家、科学家。
陈炳金创建有“陈炳金创新劳模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由8名科技人员组成,分为4个科研课题组,主要攻关茄果类、瓜菜类、豆类蔬菜育种及甜糯玉米育种,各科研课题组正有序进行中。陈炳金在科研育种领域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科研在路上!
编辑:陈莹
责编:冯欢
校对:无
审核:无
0
暂无相关投票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