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乡村民居,老奶奶的手磨咖啡,让你品味不一样的乡愁。

犁具、灶头、榨油坊,5000多件老古董,带你回农耕岁月。

9月21日,“全面小康四川行”秦巴山区采访团来到了本次采访之行的首站——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见证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巨变。

五龙村,紧邻国家4A级景区天宫院,距离阆中古城仅20余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村民们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7年,乡党委为五龙村制定了发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和风貌整治,步行道和骑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龙河河道两边也栽种起四季鲜花……同时,村里还引入国有企业阆中和美乡村旅游公司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百姓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升级并统一运营,打造了12套特色民宿和1家乡村酒店,可以满足近300人的住宿需求,成为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的理想之地。

“政府主导+国企主体+农户参与”的民宿发展模式,让五龙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百姓的致富靠山。在五龙村的素清咖啡馆,今年83岁的“咖啡奶奶”王素清惬意的磨着咖啡,她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靠种地供养孙子读书,日子过得很清苦,“干得好一年能赚三千来块钱,干不好只有两千多,一年到头,肉都吃不了几回。”谈起过往,老人不停的摇头。村里发展民宿以后,王素清老人就把自己的5间房子租出去做了民宿,自己也在民宿内打扫卫生、磨制咖啡,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多份收入:“每月有500元工资,咖啡馆生意好的时候还有额外提成,加上房子每年的租金3500元,一年下来就有一万块钱,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五龙村还在“留住乡愁”上做足文章。村里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蒸、炒、磨、榨等各类传统农耕道具,游客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各种传统的农具,还有多种已经逐渐消亡的传统技艺展示。今年68岁的五龙村村民邓思祥告诉记者:“我原来就是做竹编的,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就逐渐放下了,现在成立了博物馆,村里让我们在这里表演传统技艺,每天补贴我们50元,仅仅在这里,我一个人一年就能拿到一万八,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竹编销售,一年差不多有两万多元。”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的美丽乡愁,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实现“山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上山变上班”的发展格局。村支部书记张均告诉记者,仅2019年,五龙村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三千多,增加到2019年的两万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五龙村的成功也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感叹不已,来自河南新闻广播的记者穆迪对村里的民宿发展印象深刻,她说:“我觉得这边的人居环境非常好,对当地的百姓,特别是以后的生存生活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带动,特别是年纪这么大的婆婆可以通过自立更生,解决他们养老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