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凉山腹地,干净整洁的公路蜿蜒铺开,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里是四川省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火普村原名彬土村,全村幅员面积9.21平方公里,下辖火普社、收古社共2个社,总人口178户706人。2014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中,该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43人,贫困发生率34.8%,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极度贫困村。

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实施41户易地扶贫搬迁和40户彝家新寨项目,改建11户;2017年又修建了22户彝家新寨。村民住进了新居,道路和水电都通了,看病上学也不难了,产业发展孕育新希望,百姓生活呈现新面貌。

由于新村在海拔2850米的高地建起村支部活动室,为体现“山峰之巅”之意,当地决定用彝族名称命名新村——“火普”正是彝语中的“山峰之巅”之意。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当地干部群众,到解放乡火普村实地走访慰问贫困户吉地尔子,并与村民代表、驻村工作队亲切交流:“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总书记的一番话,不仅为当地群众鼓起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为他们增添了发展产业的全新动力。

两年多来,火普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2018年底,全村整体脱贫;今年,火普村更是摁下了产业发展“快进键”。

“这是省农科院专家在我们这里种的十几种蔬菜!你看,这个萝卜长得好扎实嘛!”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第一书记曾远旭一边介绍,一边顺手从泥土里拔出了一根大白萝卜,“专家就是试验看哪些种类在我们这片土地长得好,明年我们就大力发展种植这些蔬菜。”放眼望去,十多个大棚里种满了萝卜、花菜、芹菜、香菜、菜心等蔬菜,粗壮嫩绿的花菜尤其长势喜人。

火普村地势高,平均海拔达2700米,适合种植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很少。以往村民们主要靠种土豆为生。在四川省农科院的支持下,当地从2018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高山草莓、大棚蔬菜、羊肚菌等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现在已初见效益,村里也开始有了集体收入。

火普村以“借薯还薯”模式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680亩,亩产量达3000斤左右,收入达140多万元。在养殖业方面,火普村通过帮助农户贷款121万元购买西门塔尔牛95头,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购买154头能繁母猪、基础母羊346只,协调鸡鸭鹅苗等5万多只分配给农户,实现了户均年收入1.8万元。

“今年,我们村里还搞了基地,种‘洋果果’!”曾远旭口中的“洋果果”,指的是省农科院专家引进的蓝莓。目前,村民们已种植有大约30亩蓝莓,现已投放1万株蓝莓幼苗,预计基地将在2023年达到丰产期,届时一亩土地能给村集体经济增加2至3万元的收入,“不仅如此,我们今年试种的羊肚菌都卖出去了,收入有18.2万元。收了羊肚菌后,我们就在大棚里接着种灵芝!多一点产业,多一点收入嘛!”

在习总书记的鼓舞下,村民们不等不靠,积极发展种养业,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不仅如此,村里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村上幼教点读书,都以孩子走出大山学习深造为荣。

这不,就在前些日子,吉地尔子一家又传来了好消息。

“我的儿子吉地尔合考上了乐山市医药科技学校,学习医疗对口专业了。前段时间,他已经去学校报到咯!”说起儿子的学业,吉地尔子指着墙壁上一家三口的合影,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来。孩子的学业有了好消息,吉地尔子更有劲头继续搞好种养业了。目前,他也在学习种植草莓和羊肚菌的技术。

吉地尔子告诉记者,当时总书记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们唱起了彝族民歌《留客歌》。如今,他也想把这首歌送给所有关注火普村的朋友们:“现在,我们的日子‘瓦吉瓦’(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