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郎带你见大咖!接下来的这位大咖,他的纪录片作品以文化、教育和电影题材见长,代表作有《小人国》《零零后》等,没错,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张同道,来听听他怎么评价国产纪录片的现状吧~

张同道长期致力于纪录片历史、美学和产业研究,主持中国第一部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至今已连续发布十一年。作品曾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大奖、卡塔尔国际纪录片节儿童节目特别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20余项。

中国价值如何实现国际表达?在采访中,张同道说了自己的看法。

“国际传播一直是我们纪录片的短板,但在最近十几年来,我们有重要突破,”张同道介绍,“第一,我们已经有大量的中外合制纪录片在国际传播,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说和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BBC、NHK都有合作,连BBC享誉全球的大片,我们也参与了,比如《王朝》《蓝色星球2》,这是一个突破;第二,中国本土的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面积的传播,而且是商业的方式,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张同道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国际荧屏上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个“农业大国”的形象。《鸟瞰中国》《智慧中国》......这些纪录片,为世界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张同道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但在整个国际的纪录片领域中,中国纪录片的声音还很微弱,”张同道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整个国际纪录片是一个铁路网,目前,这个铁路网不是我们修的,也不是我们管理的,也没有我们的专号,我们是在国际的专号上加挂了一节我们的车厢。他说:“我的期待是,我们将来能够开出中国专列,能够有真正的中国品牌,让国际上一看到中国的纪录片,就是有品质的纪录片,有文化的纪录片,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传播!”

如何做到这一点?张同道认为,必须要增加中国纪录片的多元性和思想深度。中国的发展非常快,特别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和这个相比,我们纪录片的丰富性还远远不够。

“其次是历史,历史其实是在影响着过去,历史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在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张同道表示,“我们纪录片拍了很多历史,但是往往故事多,思想少。特别是对影响整个民族未来的历史的思考力度不够,这几年纪录片的商业化力度比较大,倾向商业化并不是坏事,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思想的深度。整体而言,我们的思考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