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一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影视的对外传播面临重重考验,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精准地了解海外需求,策划“出海”最佳路径,这对影视作品的制作、内容、传播、渠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金熊猫”国际传播高峰论坛让行业大佬们齐聚一堂、成都“论剑”,从“时代之责”谈到“国际化之路”,从“国际传播之本”聊到“国际表达之道”,在这场精彩的观点交锋中,都冒出了哪些“金点子”?观观为你梳理了三大关键词,来看看吧。↓

点燃“后疫情时代”的烟火气

如今,妄图只用一部大片就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早已过去。当对外传播已经步入全媒体进程,能否把握全球大事记、挖掘跨越文化的共情点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次“金熊猫”国际传播高峰论坛的热门议题之一。

正所谓“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今年席卷全球的疫情“狠狠地”打破了国际传播的界限,一些有温度、充满人文关怀的国产纪录片率先“乘势出海”。诸如《武汉战疫纪》《武汉24小时》《温暖的一餐》等等作品围绕一个个普通却坚韧的人,将“不服输、不认输”的乐观态度化于柴米油盐的生活点滴传递给世界,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抗疫的真实经历打开了一扇窗,也吸引了更多国外创作者来续写“后疫情时代”下中国日益复苏的社会面貌。继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之后,日本导演竹内亮再次用镜头对准了解封后的武汉,用十个家庭的故事写就了一封60分钟的城市情书,这部《好久不见,武汉》向世界的告白何尝不是“久违了,人间烟火”?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所言,“在共鸣之处感动全球,在大家共同需要的地方提供表达和解答,让全球素材真正流动起来,或许这才是国际传播最大的意义”。

做出“脱贫攻坚”的视听国际范儿

刨去各种流量和爆炸性新闻,“脱贫攻坚”大概是今年国内最热的关键词。记录或反映脱贫攻坚事业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如何守正创新,用不一样的形式来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一部由芒果TV联手Discovery探索频道出品的真人秀节目《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成了本次“金熊猫”国际传播高峰论坛被提及频次最高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全国首档跨国职业体验纪实节目当中,十名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陆续深入云南阿者科、宁夏西吉、湖南宜章、浙江松阳……不止于走马观花,而是拿起推子做木艺、举起棒槌打糍粑,推磨、抓鱼、修梯田、改造老屋,还和村民讨价还价购买蔬菜,通过参与中国乡村里的劳作日常、透过繁荣的建设气象表面,亲身解锁了人们脱贫致富得以实现的深层逻辑。如此鲜活地把中国脱贫攻坚带来的改变置于全球语境之下,让青年视角与国际视野在此交汇,可以说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留下了一份多元碰撞、极具吸引力的范例。

智者搭桥,愚者筑墙,当下的国际传播方式可能有一千种一万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学会主动拆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高墙、搭起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永远保持探索力和好奇心,要想拥有“国际范儿”就不再是难题。

拥抱“现实主义”的回归浪潮

著名影视编剧梁振华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审美表达的风尚正在急速的回潮。”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也呼吁:“把现实题材创作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现实主义”强势回归,成为本次论坛上众多影视剧创作者反复提到的热词。

现实生活比文艺创作更精彩,永远是影视艺术的源头活水。回顾近两年来的影视剧,《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安家》《大江大河》《沉默的真相》,一大批类型多元的作品以新的影像表达方式关注现实,在获得口碑与市场“双丰收”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去回味、去观察、去反思。上个月热播的抗疫剧《在一起》刻画了医疗工作者、外卖骑手、志愿者司机等社会各界的“凡人英雄”群像,涓滴汇海、共盼春来,正是疫情期间真实发生的动人故事铸就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荧屏瞬间。前不久,该作品也成功“出海”,在东京国际影视节展上惊艳亮相,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抗疫的艰辛与伟大。正如主演张嘉益所说,良性的社会价值,是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核心,“这决定了现实题材导向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温度的。”

的确,影视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一段时期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当文艺作品照进现实,力透纸背引发共鸣与思考,我们便得以感知时代的温度与厚度;当中国故事走向国际,传递中国精神与中国情怀,世界便能聆听我们的时代最强音。

后疫情时代、现实主义、脱贫攻坚,三个关键词包含了满满的干货,昭示了行业的风向,也彰显了嘉宾们的态度。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格局,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能否打动更多海外观众呢?我们满怀期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