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14 00:00
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四川观察
总书记走在四川大地,一幕幕感人场景、一句句真切话语,在四川人民心中定格为无比难忘、无比珍贵的记忆。本台记者回访总书记考察现场,与亲历者一起回味这段激动人心的时光。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的原则,而凉山是他始终牵挂的地方。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就来到了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接下来我们跟随记者走进这两个村庄。
从凉山州州府西昌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山路绵延70多公里。355户1698位彝族乡亲生活在这片平均海拔2520米的山区,贫困人口占到了46.47%。这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深入彝区考察脱贫攻坚的首站。
39岁的吉好也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和总书记握手,直到记者见到他时,他还难掩激动的心情。他和妻子马海子呷一遍又一遍地对我们说:“总书记很亲切,我们感觉很温暖。”
吉好也求一家7口人,因为妻子马海子呷患有慢性病,每年治病的花销让一家人陷入贫困,2013年,他们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看病的费用有了政策的兜底,家里五个孩子也通过政策减免读上了书,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当吉好也求把这些情况向总书记介绍时,总书记很欣慰,得知吉好也求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吉好有果喜欢唱歌,总书记鼓励小姑娘在现场展示一把。
距离吉好也求家200米外,是节列俄阿木家。节列俄阿木的丈夫多年前因车祸去世,她也只能远赴外地务工。现在,68岁的婆婆吉木子洛独自带着孙女热烈日作和孙子热烈有聪在这里生活。走进这个贫困的家庭,总书记看得格外仔细,有没有粮食,有没有家具,像自家人一样,对老人和孩子嘘寒问暖。坐在总书记身边,老人一直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
在吉木子洛家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座谈,为村子脱贫支招。当时就在现场的村民代表洛古有格说,总书记一开口,就让大家振奋不已。
脱贫攻坚,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人心。在仔细查问了村子的情况之后,总书记说,这里可以搞特色种植业、畜牧业,以后条件好了甚至还可以考虑搞旅游。听到总书记支的这些脱贫致富招,年轻的驻村干部苏里古心里踏实了许多,未来的奋斗方向更加明晰。
目前,三河村里的多数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土房之中,而当村里的第一书记张凌向总书记报告,全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房年底就将建成时,总书记露出了笑容。张凌说,他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彝区人民的牵挂,因为直到上车前的最后一刻,总书记都在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新房的建设工作。
在离三河村不到半小时车程的解放乡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在村口迎接了习近平。这里曾经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深度贫困村,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2017年全村人的人均收入达到了5200元,有望在今年整村脱贫退出。
马天回忆起见到总书记时的场景,最不能忘记的是总书记关切的目光和对村子里大事小情的详细询问。
曾经的火普村处在地质灾害区,发生山体滑坡的几率很大,近两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都搬到了安全地带,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同时,通过发展草莓、羊肚菌等产业,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民吉地尔子就在自家80平方米的新家里招待了总书记。兴奋的吉地大哥告诉我们,自己很早就起床了,把家里收拾了一遍又一遍,多少有些紧张、忐忑。没想到的是,总书记那么亲切、温暖,一来就拉起了家常。
在吉地尔子家,总书记走进厨房,走进卧室,走进储物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情况,温暖的话语,殷切的嘱托,让吉地尔子十分感动。
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总书记的一言一行,深深烙印在了火普村的每个人心中,离开火普村时,村支部书记吉色次哈为总书记献上了村民们一针一线缝制的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对总书记的爱戴和感激。
身披查尔瓦,总书记同乡亲们一一握手道别,大伙儿自发唱起了彝族民歌《留客歌》,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也唱响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凉山,这个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地方,正在见证中国针对世界性贫困难题打响的攻坚战。 在火塘边,习近平说,“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凉山变暖了,正在走出贫困,又一次的“一步跨千年” 。
编辑:
责编:
校对:
审核:
0
暂无相关投票
暂无相关评论
暂无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