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处于几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危急时刻,在毛泽东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书写了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35年1月29日拂晓,红军从猿猴(今元厚)、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泸州古蔺。今年93岁的车盛寅老人第一次见到红军,当时又渴又饿的红军就在他家店铺前歇脚。

记者 谢华麟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84年前的一个烤饼店,1935年1月29日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古蔺太平镇时,就在这里歇息。当时烤饼店店主和他年仅9岁的儿子车盛寅就在这里见证了红军进入太平镇的场景。”

泸州古蔺县太平镇居民 车盛寅:“红军坐起看我家店铺摆满了饼子,摆满了饼子都没有谁起身看一看。”

中央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来到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此时,川、滇敌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逼近,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扎西一带。鉴于敌人重兵压制到扎西,红军突然掉头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在四川古蔺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重占遵义城。

由于敌军在遵义战役中受挫,不敢轻易与红军交战,处处躲避,一路退至鲁班场。3月15日,中央红军主动出击,展开鲁班场战斗,为红军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古蔺。为迷惑敌人,毛泽东指挥了镇龙山奔袭战。据当时电报“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五)之规定:“为迷惑川、滇敌人起见,一军团主力在镇龙山应留一个团,并派队逼近古蔺方向之敌游击,伪装我主力西进·····”。该团大摇大摆地向古蔺进发,喊出打过古蔺、占领叙永、北渡长江的口号,佯装即将渡过长江。

《古蔺县党史》主编 郭毅:“红军一路上刷标语写标语,一路上大造声势,发电报,然后我们地下党的善后工作也做得非常好,瓦解敌人,分散敌人军心。”

镇龙山奔袭战有计划地调动敌人,牵着敌人鼻子走,隐蔽了我军战略意图。3月21日晚至22日,中央红军主力以隐蔽、迅速的动作,在古蔺县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搭建浮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逼近贵阳。

记者 谢华麟:“古蔺太平渡渡口是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主要渡口之一,当时,红军就地取材,用竹子变成绳子一端系在对面的大树上,一端系在我身后的石头上,在上面架上梯子、搭上木板过河。而铺在上面的木板全部来自当地老百姓从家里取下的门板。”

泸州古蔺县太平镇居民 车盛寅:“红军走了过后,我们街上的青年和对面的青年收拾,就把门板给我们抬回去。这个船是沿河一带的,老板就各自把船领起走了。”

四渡赤水战役,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84年过去了,硝烟已经消散,但红军精神永远传承下来。今年73岁的胡敬华老人是红军胡荣清的后代。1935年3月,胡敬华的父亲跟随部队来到古蔺县太平镇,由于伤势严重,留在当地养伤。临走时,部队留给父亲三块银元。如今,胡敬华就在太平古镇义务为游客讲述三块银元和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红军胡荣清大儿子 胡敬华:“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希望使来参观旅游的人,不忘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