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 记者 孙时雨 李明泽
20-06-22 22:10
成都是一座与三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作为成都人的你,又对三国了解多少?小说《三国演义》中,宽厚仁义的刘备、睿智神奇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等人物人尽皆知,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赤壁之战的草船借箭等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但是,这些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那么,三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6月22日,名人大讲堂第二期——《三国时代文化思想的创新》在四川省图书馆开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为现场观众讲述了三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真实样貌。
方北辰从事三国历史文化专业研究40余年,出版了专著31部,发表论文上百篇。2013年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三国名将”。
一般看来,三国时代,战乱频繁,社会事业各方面受到极大破坏。但方北辰认为,真实的三国存在多方面的创新,包括军政体制的新变、经济发展的新开拓、重要城市的新增加、对外开放的新方向、科技进步的新成就等等。其中,文化思想的创新是一个颇具光彩的方面。
首先,三国时代的高层出现了带头读书的新风气。比如曹魏方面,曹操就是一个读书学习的“模范标兵”。《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对他有如下描述:“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自作兵书十万余言。”意指曹操指挥军队南征北战三十多年,手上总是离不开书本,白昼在讨论用兵的谋略,夜晚则思考经典史传。不仅读书,而且写书,撰写的军事著作竟有十多万字。曹操本人也说自己是“老而好学”,年纪大了依然喜好学习。
此外,三国时代的文化思想创新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重新聚合和收藏此前流散在民间各地的图书编辑和文献,使中华文化文脉得以接续和恢复,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图书分类形成重大影响;典籍方面出现了大型类书,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涵盖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典籍文献;学说方面出现了新领域——人才理论;而三国时代也是一个“文学自觉”、“文学独立”的黄金时代,“建安风骨”,人才辈出,文学创作出现了新气象,成为了后世共同的向往。
0人已读
编辑:陈莹
责编:龙云
校对:冯纪元
审核:杨中明
暂无相关投票
暂无相关评论
热点
短视频
热点
热点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