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 融媒体部
20-11-17 09:00
有这样一个汉字,
头顶屋瓦,
房中有丝有米,
双脚根植大地。
有这样一个民族,
藏于川滇黔桂的深山中,
却在70多年时光长河中,
被两代国家最高领导人
深深牵挂。
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越西、喜德7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四川彝区也由此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讲这条脱贫路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就从一个“彝”字开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夕,国家主席毛泽东在京会见张冲等彝族代表。彼时,彝族被称为“夷”“倮倮”或“诺苏”,均有歧视意味。为体现民族平等,毛泽东亲自写下“彝”字。
彝,一种古代的祭祀器具,象征房中有“米”有“丝”,寄托着毛主席对这个民族富裕兴旺的美好期望。
(图为张冲)
这个真实的故事,张冲从北京带回彝区,被彝族老乡们讲了71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在几代人心中扎下根,它慢慢发芽生长,却久久未能长成参天大树。
西昌市郊的樟木箐镇黄土肥沃,温室大棚里的蔬菜绿意盎然,棚外不远处的山丘则种满桃子、李子、杏子等各色水果,销往全国各地。但村民向琼还清晰记得,就在短短几年前,地里种的是玉米、土豆、荞麦“老三样”,祖祖辈辈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生活。
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最热闹的地方是村里的彝绣车间,绣娘们手中飞针走线,背上的孩子睡得香甜。而过去的生活,是吉克妹美木不想回忆的一场“噩梦”,没手艺没收入的彝族妇女,生来就被赋予照顾家庭的沉重责任,眨眼就是一生。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阳光明媚,吉好有果房间里跟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格外抢眼。和眼前明亮整洁的四居室截然不同,照片中“没电没水土坯房,猪圈旁边就是床”的旧屋,沉默地讲述着这个传统彝族家庭曾面临的困境。
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的招呼站准时开进客运小巴,村里第一家杂货铺老板阿达么有杂有些心痒,她正盘算着来年给家里添置辆拉货的皮卡。很难想象,小卖部刚开业时,村里不通路,阿达么有杂借了3匹马翻越高山峡谷,花了两天时间,才把第一批货从县城运进村里。
这样的改变,发生在凉山彝区的每一个角落,被老乡们称为“一跃千年”。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00多万彝族同胞。千百年来,高山深谷阻碍了凉山与外界的交往。和“彝”字背后的寓意恰好相反,“无车无房,缺丝少粮”曾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凉山的穷,不是普通的贫困,而是让人揪心的赤贫。
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时,凉山州17个县市中有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贫困村数量达207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5万人,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均排名全国首位。
2018年,对这片土地牵挂已久的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亲自深入凉山州腹地考察。他对凉山彝族群众深情承诺,“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5年来,为了助力凉山脱贫奔康,全省上下尽锐出战、不计付出、不计牺牲、不计代价。
四川先后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派出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5700多名骨干党员干部长期驻扎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机制。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浙江两省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等模式,也给予凉山有力支持。
助力凉山脱贫早已不只是政府层面关注的问题,而是我们身体力行的行动:超市里的跑山猪羊肉成为热销商品,企业食堂高频订购高山土豆,高速休息站随处可见扶贫商品……对于川人而言,对凉山州的帮扶不是一句口号,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凉山,也正以惊人的裂变速度回馈着无数牵挂她的人。“彝”字背后“有丝有粮、有车有房”的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
粮:高位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凉山州新建高标准农田6.13万亩,现代农林产业园118个,7.64万人实现依靠现代农业脱贫。
丝:以就业促发展,凉山州积极推动彝綉等特色手工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4万人,带动贫困搬迁户超过12万人就业。
房:确保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凉山州累计完成新建安全住房19.5万套,全州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
车:大力建设脱贫奔康幸福路,凉山州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7万公里,到2030年,有望实现县县通高速。
巨变中的凉山惊艳着中国,更吸引着世界目光,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对凉山脱贫工作做出高度评价,他盛赞:“中国与贫困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斗争之一。”
经历过上雨旁风的困顿,
才珍惜安居乐业的美好。
感受过食不果腹的艰辛,
才领会丰衣足食的甜蜜。
承受过贫病交加的苦难,
才明白产业兴旺的幸福。
攀爬过危岩陡峭的悬崖,
才知道大路朝天的坦荡。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今日,注定会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坐标。
2020年11月17日,伴随着凉山最后7县正式脱贫,四川彝区迎来发展新纪元。
“彝”字寄望,“彝”跃千年。
再见,旧凉山,
你好,新生活。
暂无相关投票
0人已读
编辑:许可
责编:冯欢
校对:冯纪元
审核:无
暂无相关评论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