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丨德格:传承民族技艺 助力脱贫奔康

四川观察

20-12-16 20:04

我省民族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手工技艺,如何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从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今天的“乡约小康”,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走进甘孜州德格县。

德格印经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其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甘孜州德格县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牛美翁姆说:“我们印经院内采用的有两种纸张,这种纸张就是我们藏纸。它纤维柔性是非常好的,不易碎,久藏不坏,而且吸水性、吸墨性也非常强。”

在位于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的藏纸艺术中心,我们看到充巴老师正带着工人们赶制藏纸。 充巴的藏纸制作手艺是家传,每月只能量产400张。从狼毒草采挖开始算起,要历经十一道工序,一张藏纸才正式诞生。   

记者 彭晶:我第一次看到纸可以像布一样在水里面这样。  

如今,充巴的藏纸已成为德格藏纸的一个品牌,深受国内外藏纸爱好者的喜爱。这些年,为了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充巴还免费将传统造纸技艺向社会推广,不仅教授中外学生200余人,还带动了一批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这项技术走上脱贫路。74岁的益西克珠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甘孜州德格县更庆镇居民益西克珠说:“充巴老师给我们保险买了,工资一个月就是1500。” 

距离德格县城105公里的麦宿镇。2017年,达瓦卓玛在美国学成归国后,回到麦宿与父亲一起开办了这家钦乐工坊,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父亲负责生产,她负责销售。   

钦乐工坊负责人达瓦卓玛说:“我们现在产值将近在300万左右。(现在)我们全职的员工有33名,其中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可以给当地的很多老百姓提供就业。”

钦乐工坊是德格县提出让民间小作坊成为扶贫“大车间”的发展思路的一个缩影,短短一年时间,在麦宿,像钦乐工坊这样的手工作坊达19个。 

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四郎降称说:“为了传承更好的手工艺的话,我们对他们(贫困户)是进行了集中的培训。希望他们能自己做到造血式的脱贫,而不再是一直是帮扶性的脱贫。”

如今,每年麦宿的手工艺人实现收入超1000万元,传统民族手工艺所“产生”的2000名手工艺人也成为脱贫“生力军”。下一步,德格县计划在未来10至25年之内,通过手工艺培训班的形式培养出15至20万藏族手工艺传人。   

甘孜州德格县副县长赤康说:“我们脱贫攻坚属于雪中送炭,那么乡村振兴是锦上添花,把我们德格的优质资源,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上的优质资源,把它充分地打造和调动起来,更加有利于脱贫的巩固。” 

如今,越来越多的藏族传统手工艺品正走出高原,成为都市人喜爱的文旅商品。通过文旅融合,老百姓奔康之路也将会走得更稳更远。

0人已读

编辑:冯纪元

责编:郑佳洁

校对:冯纪元

审核:杨中明

你对此事的看法?

最新评论

打开四川观察,参与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