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 武力
21-03-13 15:08
3月13日,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2020年四川草原工作成绩单出炉。去年,我省草原坚持保护优先、统筹治理、强化监管,立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全方位推进四川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在十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积极谋划全省草原保护修复利用。我省各级林草主管部门树立保护优先、顺应发展旅游和草牧业的思想,提前谋划全省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十四五”规划,编印四川省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管理资料,科学细化重点任务,明确建管方式。
二、省草原工作总站顺利搭建。5月,我省新组建了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至此,我省省级草原工作机构正式形成了草原管理处、草原监理站、草原工作总站、草原科学研究院,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推广应用、科技支撑分工明确的工作机构架构。
三、草原保护与发展同步推进。8月,省政府召开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会上深入研究和安排部署新时期草原工作,会上明确我省草原在“3112”总框架下: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坚持转变方式,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坚持主体带动,积极探索助农发展之路。四是坚持三产互动,积极探索出融合发展之路。
四、草原资源保护有力。持续推进依法治草,严厉打击乱挖滥采、乱占滥占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规范草原征占用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2016年以来审核通过的202个工程建设项目征用使用草原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积极探索川藏铁路建设先行用地、生猪养殖用地监管方法。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麻黄草、冬虫夏草等资源保护。
五、省级政策配套到位。省政府大力支持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工作,每年落实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专项资金9785万元,两年来与中央财政资金形成资金合力,在牧区48县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有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六、草原监测层层推进。率先布局草原监测站(点)建设,落实省级资金1775万元在州县建设88个基层草原监测站点,形成硬件项目配套、草原管护保障的省州县草原监测三级联动格局,逐步建立健全省、州、县草原监测基础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草原管理立体感知、一体化草原发展新模式。
七、科技支撑强化保障。树立科技先导理念,强化科技支撑保障,完成财政资金1200万元科技项目,依托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乡土草种保育体系、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标准体系、草原生物灾害防控与健康评价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参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梳理技术成果、分类集成示范,建立了系列地方草原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了草原重点实验室、长期科研基地,搭建了实地草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评价利用的技术平台。
八、生态修复成果初显。坚持保护优先、统筹治理、强化监管的基本思路,我省草原生态修复成果初显,2020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902万亩,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91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有力实现草原增绿增效。
九、草原宣传氛围浓厚。6.18全国草原保护日大力开展草原普法宣传活动,结合森林草原防火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讲、专题培训、咨询座谈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普及草原法律法规。8月,成功举办首届“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评选,各地踊跃参与,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出红原大草原等“十大最美草原”、稻城洛绒牛场草原“五大最美草地景观”,在2020中国国际首届数字国际熊猫节上颁奖。启动草原国家公园试点,形成良好的草原生态保护舆论氛围。
十、修复治理注重实效。实施治理是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和主要途径。我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实施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195.4万亩,其中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治理35.4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60万亩;乡土草种基地建设5个1.5万亩,有害生物防治525万亩,退牧还草工程181万亩,飞播种草试点12万亩。印发了省级资金管理办法,开展项目培训、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规范资金要求和项目管理。
暂无相关投票
0人已读
编辑:符芸芸
责编:杨媞媞
校对:陈莹
审核:冯欢
暂无相关评论
暂无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