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丨重走长征路:探寻红军足迹 重温峥嵘岁月

四川观察

21-05-26 19:17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走长征路——四川县级融媒体中心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今天走进凉山、雅安、泸州,三个采访分团的记者们一路跋涉,探寻红军足迹,重温峥嵘岁月。

金沙水拍云崖暖 红军巧渡金沙江

记者 廖遥宇:重走长征路第一站,我们第一小分队来到的是金沙江皎平渡口,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金沙江蜿蜒而过,当年,我们的红军就是在这儿巧渡金沙江,从对岸的云南到达了四川会理,彻底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皎平渡,南岸是云南,北岸是四川,这里群山耸峙,江水清澈碧绿。1935年,为了粉碎蒋介石想要将红军歼灭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中央红军决定实行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他们准备渡过金沙江,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5月3号,神速的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皎平渡,巧招到汉、彝、傣、纳西等各族船工36人,找到7艘木船,连续摆渡7天7夜,顺利渡过了金沙江。

凉山州会理县通安镇副镇长 廖德刚:顶着敌军的围追堵截,在地势非常险峻,气候非常恶劣,供给和医药比较困难的这种情形之下,顺利地把两万红军渡江,而且在渡江当中,没掉下一个骡马,没掉下一个人,体现了红军长征无以伦比的组织能力,严明的纪律。

“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下的不朽名句,描述的就是红军渡过皎平渡,由滇入川北上的情形。渡口岸边曾有一排开凿于清末民初的山洞,一直是马帮宿营歇脚的地方,当时,这排山洞就成为了红军的临时渡江指挥部。如今,已被淹没的山洞遗址正在复建。

泸州市合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子涵:我觉得非常感慨,当年红军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能来参加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巴中市恩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亦然:这种革命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炼而成的,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发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不断超越自我。

走进硗碛藏寨 探寻红军足迹

在宝兴县跷碛藏族乡毛泽东朱德旧居门口,身着盛装的藏家人用美酒、欢歌,迎接我们采访团的到来。

记者 周柳青:喝上一青稞酒,戴上哈达融入到这样的热情的锅庄的歌声当中,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我们的今天的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是来到了藏区,这里是位于夹金山脚下的跷碛藏寨夹金山村,红军长征在翻越夹金山之前,就是这里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休整。 

宝兴县跷碛藏族乡夹金山村党支部书记 陈江:我们的多声部合唱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我们唱的歌词大意是代表吉祥如意,欢迎大家的到来。  

85岁的杨明高老人家中世代生活在夹金山下,他告诉我们,自己从小就听父辈讲述红军经过藏乡的故事,当年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之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准备继续北上,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红军到达了夹金山下的跷碛藏寨。  

宝兴县跷碛藏族乡夹金山村 村民 杨明高:当年的话,朱毛红军到达跷碛的时候,在我们这儿老百姓些是这样子的,是跳锅庄跳舞迎接他们。红军来了对我们老百姓很照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来帮助我们。  

红军虽然只在跷碛做了短暂休整,却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在采访团和乡亲们跳锅庄的广场上,这两座木质结构的小楼并肩而立。这就是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在跷碛居住过的地方。 

 

如今,在泽根藏寨已经成了走红色旅游线路必经之地,这里家家户户都开起了藏家乐,大伙儿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宝兴县跷碛藏族乡夹金山村支部书记 陈江:以前我们的老板姓是以农业还有养殖业这块来收入,经济收入。现在通过国家的这个红色文化,有一部分老百姓已经开始红色旅游环线接待。现在的老百姓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一至两倍。

老乡们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还会继续向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讲述红军在跷碛的故事,讲述红军和藏家人之间最真挚的的情谊。  

走进古蔺太平镇 探寻四渡赤水的奇迹

经过长途跋涉,第三采访分队来到了位于泸州市古蔺县的太平古镇,这里的太平渡是红军四渡赤水的核心地区。如今,在古镇的街道,还能见到红军当年渡河的工具。  

记者 邢曣月:大家知道红军在四渡赤水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工具吗?这些老百姓家里的门板,就是他们在搭建浮桥时用到的。我们现在在上面还依稀可以看到钉孔的痕迹。 

四渡赤水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巧渡金沙江结束,历时三个多月。红军转战云贵川三省,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创造了长征的一大奇迹。在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采访分队参观了当年红军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武器装备,文献资料和各种物资。  

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讲解员:红军在扎西整编以后,留下一枚印章,就是我们旁边这么一个印章,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底部还有15个篆体文字,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团第一营之印。这枚印章也为当年扎西整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四渡赤水,除了留下的这些珍贵史料,红军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红军后人,75岁的胡敬华老人就给采访分队开了一场“红色故事会”,讲述了他的父亲以及红军战士四渡赤水的精彩故事。  

红军后人 胡敬华:红军在古蔺转战50多天。留下一批受伤的红军伤病员。他们的后代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继续在长征路上传承红军精神。  

老人讲得动情,采访分队的年轻记者们也深受触动。  

南充市顺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子榆:在以后我将传承好革命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你对此事的看法?

截止日期

    暂无相关投票

0人已读

编辑:张维

责编:王静

校对:张维

审核:王静

所属专题

重走长征路

最新评论

打开四川观察,参与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