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观察 向显焱 石鹏
21-07-19 21:24
全国总共还有3.35万处
泥石流灾害隐患点
四川有3000多个泥石流灾害点
这些
就是我们的战场
“您觉得自己的工作危险吗?”
“危险是存在的,但全国那么多隐患点,住在山区的老百姓搬不走,所以注定了与灾共舞的局面将长期的存在,那这种局面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它,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工作。”
陈宁生从事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已经30多年,跑过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踏勘和研究过1万多处山地灾害点,收集的观测研究的数据有50多万条。
采访陈宁生是在一个周末的上午,他一身休闲装、平底鞋、一个大背包,“我上午还有时间,一会儿直接去机场。”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随时准备出发”的人,他打开自己的随身背包,“最重要的是这个电脑,我随时都要用,还有一个水杯,一定要多喝水,还有一个野外记录本,我想到什么东西我也把它记下来。”多年来,陈宁生保持着野外随时记录的习惯,“人会变老,记忆力会减退,我得记下来。”到今年,陈宁生已经写完了几十个野外笔记本。
我是一名“泥石流”专家!
“我们国家总共还有3.35万处泥石流的灾害隐患点,这么多隐患点,我们觉得责任重大。”每到7、8月,是陈宁生最“紧张”的季节,“俗话说,世界地质灾害防治看中国,中国看哪里?看西南,看四川,看三州,就是凉山、甘孜和阿坝。”陈宁生分析道,“在四川有很多的干旱河谷区,那里平时土地很干,降水以后,就很容易发生灾害。”
“大家常常会有一个误区,并不是年降水量越多泥石流灾害越多,就我们四川来讲,我们有3000多个泥石流灾害点,这些灾害点90%分布在干旱河谷区和地震带。”之所以发生在干旱河谷区和地震带,主要是地震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干旱时土地开裂也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这些松散固体物质才是泥石流元凶。”一到下雨的时候它们会收缩,里面的孔隙水压力就会增加,这样使得泥石流就更容易发生。
“我们认识到这个规律以后,就可以根据早期的干旱和地震,结合历史灾害的数据,形成大数据库,我们就可以建立了一套预测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近5年来,陈宁生18次应急调查白鹤滩矮子沟、泰宁芦庵坑沟和樟木滑坡等突发山地灾害,揭示了灾害的成因,避免了二次灾害的发生,支撑了灾害管理与灾后恢复重建。
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与埋头奋战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不同,陈宁生永远在路上。
“我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2005年,在西藏龙巴萨巴河皮达湖进行排险工作。”陈宁生回忆起来仍然觉得惊险,当天专家队伍直接上了海拔5600米的皮达湖,在工作了4个小时之后,4名专家都“瘫了”,“当时我的肺觉得要炸了,因为喘不过气,无论你吸氧也好不吸氧也好都喘不过气。”那一刻,陈宁生有了一种与死神打照面的感觉,但好在当地老乡的帮助,搀扶着他们慢慢下山,“当时很难受,但我越往下走一步,我就觉得生还的可能性更大一步”,庆幸的是,陈宁生最终与同事都平安归来。
让陈宁生印象更深的还是“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1500多老乡不幸遇难,“当时所有的人都哭了,我也哭了,我不仅是心痛逝去的生命,我还感觉到,我们的泥石流灾害研究工作,在预测预警和防治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那一刻,陈宁生更加坚定潜心做研究的打算,“我们要从观测研究入手,然后加强防治,真正地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2010年,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共同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波密地质灾害观测研究站,陈宁生担任了波密站的站长,“观测是非常基础的工作,我们很多科学尤其是地球科学,都源于野外的观测研究,目前我们国家建立了上千个野外观测站,有上万人长期在野外工作,这些人奠定了我们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的基础。”据悉,多年来,波密站在推动高海拔山区地质灾害的研究,保障藏东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期待高科技赋能减灾工作
让陈宁生骄傲的是,中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在国际上总体达到了先进水平,在局部的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比如说我们现在能够比较准确预测,每一年在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这种预测技术就基于我们大量的早期干旱和地震这方面的研究,这在国际上还是处于领先的位置的。”
被问及下一步工作重点,陈宁生表示,一定需要高科技和大数据赋能,“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手机导航,将来希望我们能做到灾害的导航,当你到哪一个山区的时候,就会给你说前面多少公里有多少灾害,这时已经下了多少雨了,你要特别注意,或者已经发生了灾害,那么你要告诉我们的行人,你不要再去了。”
虽然总是与泥石流打交道,但陈宁生比常人更有机会看到大自然美丽的一面,“无限风光在险峰”,陈宁生用了这句话来形容“多变的大自然”,在他心里,“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一直到海拔为0的地方,但也正因为地貌复杂,就存在很多灾害”,虽然美丽和灾害共存,但作为科学家,陈宁生有时候常常也觉得自己是一名守护者,“防灾减灾之后,那些风景会更美!”
人物名片:
陈宁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波密地质灾害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科院特聘研究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和第3)、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1)、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突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成果被遴选为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2021年获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暂无相关投票
0人已读
编辑:符芸芸
责编:高天天
校对:符芸芸
审核:冯欢
暂无相关评论
暂无推荐新闻
登录